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博士家园
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成果

高等院校社团组织的实践性探索

【字号 】 发布时间:2013年1月27日 打印本页
高等院校社团组织的实践性探索
吴维海 中国人民大学企业管理协会 名誉会长 管理学博士
 研究方向:战略规划/资本运营 副研究员 高级经济师
 
信箱:wflate@126.com 
摘要:高校社团具有自己的特点,其实践性导向是当代大学生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未来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从划分高校社团的类入手,分析社团的特点和制约发展的瓶颈,创新性地提出十大实践活动,通过识别“三种人”、建立“新五力模型“的社团文化,搭建高校社团事业成功的平台。
关键词:社会团体 高校  新五力模型  商业化实践
 The Practicial  Explorition  of   Associattions in Universities
Name: Wu Weihai  (1968-),    Sex:male,    Native place: Shandong
School: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usiness school,management science ph.D
Research direction: The business management/systems engineering/finance and investment ,profession:Accountant ,Economist.
Mailing address: Beijing, Haidian Disctrict ,Zhongguan Village no.59,gardens 3,room 620
post code: 100 872. E-mail: Wflate@126.com ,Mobile: 13 641 252 777, home tel:010-62518034
Abstrct:these associations of universitie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 ,the practical goal is an essential  choice to suit the poor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the career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This paper begins  with the distinguishing of different associations, analyzes the characterastics of different associations and the bottleneck of holding its development ,then give a new opinion of ten ways,through the distingushing from “Three Kinds of Peopl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ew Five Strength Model" , forming the platform to the path of sucsess in universities.
Key words:Association,University, the New Five Strength Model,Commercial Practice.
 
    高等院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基于共同的爱好并满足共同的兴趣而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众组织[1],在当前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社会对大学生期望值普遍提高的现实条件下,高校社团通过开展实践性活动,可以有效提升会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拓宽社会交往面,为其社会实习、未来就业和个人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笔者仅结合中国人民大学企业管理协会的实践经验,做一点初步的探讨。
一、   目前高校社团实践导向的现状
高校社团是丰富大学生知识层面和业余文体生活的重要平台。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可以有效地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责任感,有效地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拓宽个人事业发展的空间。
笔者曾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复旦大学等82所高校、约5561个社团组织进行了初步的摸底,按照社团的性质和宗旨,大体划分为六类[2]:学术类、公益类、文娱类、体育类、实践类、理论类。其中:学术类社团组织约占高校社团总数的27.05%、公益类社团组织约占高校社团总数的21.18%、文娱类社团组织约占高校社团总数的20%、体育类社团组织约占高校社团总数的22.35%、实践类社团组织约占高校社团的14.12%、理论类社团组织约占高校社团总数的7.05%。
分析发现,多数非实践类性质的社团也兼有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或者逐步向实践性方向转变,如:中国人民大学会计交流协会、中国海洋大学企业管理协会、中央财经大学投资经济研究会,尽管从大类上划分,这三个协会都属于学术交流类的社团组织,但他们都在开展企业参观、实践类活动。陕西西安思源职业学院管理科学协会则把“启智现代管理思维、掌握现代管理方法、提高现代管理实践能力” 作为自己的活动宗旨,通过设立模拟公司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基于六类高校社团的划分,成立于2004年9月份的中国人民大学企业管理协会(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ion,英文缩写:RUCEMA) 其前身是以学术交流为主的“金融学会”。当时的会员主要是一批曾长期在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行业工作过及对金融行业感兴趣的MBA,学会成立初期主要集中在金融、投资领域的学术交流。随着会员增多及交流活动的深入,大家对协会发展有了更加成熟的思考,经过充分的酝酿,2005年4月份,学会正式更名并注册为“中国人民大学企业管理协会”,协会宗旨由单纯的学术交流调整为学术交流、社会实践、事业发展相结合,协会变革为以社会实践为主导的社团组织。为了实现协会“成为全国高校最具影响力的组织,塑造终生合作的事业伙伴”的组织愿景和使命,协会牢牢把握“团结、务实、实践、创新、发展”的“十字”方针,全面推进会员管理水平的提升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拓展,稳步构建协会在本校、在全国高校、在社会各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全力建设协会各届会员、教授、企业家间长期合作、互利共赢、事业合作的基石。
作为实践类企业管理协会的主要发起人和负责人,本人参与协会建设达3年之久,其中的酸甜苦辣,体会颇深。通过实践和抽样调查发现,高校社团会员95%以上是在校大学生,也有少量往届大学生和企业人士。因此,研究在校大学生个人需求和心理特征对于促进协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笔者曾对北京高校的社团发展做过简单的抽样调查[3],在校大学生中,本科及以下学历的学生参加社团的比例高达65%以上,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学生参加社团组织的比例在38%左右。调查分析还表明:学历层次高低和参加社团活动的人数呈现反比例的关系。这一现象可以用马斯洛五个层次的需求理论作出合理解释:低学历学生追求层面比较低,他们侧重于学术沟通和了解社会需求,希望参与社团组织、增进社会阅历;高学历的人则更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更偏爱社会实践性活动。
在对高校社团调查的分析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低年龄学生参加各类社团的比例远远高于年龄偏大(以小于23岁为低年龄标准,含23岁)学生的比例。在同一社团中,年龄低于23岁的会员一般占会员总人数的70%以上,本科生发起的社团年龄在23岁以下的比例高达92%以上;年龄偏大(23岁以上)学生参与实践类社团的兴趣高于参加学术类社团的兴趣,据抽样调查分析,高年龄大学生会员参与实践类社团的比例占这类人群参加社团总数的71%左右,这一结果恰好印证了前面的推测,也与马斯诺需求的理论相吻合—高年龄大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相对低年级学生更加丰富,更希望在社会实践方面投入精力,以便提升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调查还发现,大学本科、硕士和博士三类人群中,临近毕业(本科第四年、硕士第二年、博士第三年)的同学参与社团活动的兴趣明显降低,他们参与社团活动的实践性倾向明显增强,如:这类学生参与企业参观、企业招聘等积极性高涨,对日常校际学术交流、文体活动和普通讲座等参与度明显降低。这一现象的存在,与应届毕业生毕业论文答辩、参加就业应聘的压力传递直接相关。
高校社团参与者的这些基本特征与中国人民大学现有的85个社团组织,包括企业管理协会的会员结构基本吻合。目前,企业管理协会在校注册会员112人,往届会员208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会员占比85%,这当中,博士生有9人。由于该协会以社会实践为主要活动宗旨,会员相应地以商学院、劳动人事学院、财政金融学院、经济学院等与管理相关学院的大学生为主,这类会员约占会员总数的90%以上。按照会员年龄结构划分,工龄3年以上会员约占25%(主要是博士和MBA),临近毕业的会员基本退出了协会高层管理和一般的学术交流活动,而侧重于参与协会组织的企业招聘、工厂参观、企业高层沙龙等和大学生的实习、就业等息息相关的实践类活动。
二、高校社团的实践性试验
在当前高就业压力的现实选择下,高校社团的发展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既要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又要提升大学生的择业能力和生存能力,拓展事业发展的平台。多数社团都在朝着实践性方向逐步变革,本文以中国人民大学企业管理协会为例,分析高校社团的实践性试验。
处于实践前沿的中国人民大学企业管理协会,为了满足会员对毕业后严峻社会就业的需要,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搭建在校学生企业实习、管理咨询、就业和未来事业发展的桥梁,为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积聚能量,促进会员企业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为此,协会模拟公司治理结构,设立了顾问委员会、理事和协会两大层面多个职位,不同的层面和职位分别承担公司股东、董事会、理事会和经理层等不同角色。协会现任会长作为经理层的负责人,全面落实协会发展的阶段性战略目标。
为更好的模拟企业运作,协会内部设立了综合管理部、战略规划部、社会实践部、企业管理部、人力资源部等七个部门,各部门分别赋予了不同的职责,分工协作,整体推进。在公司化模拟运作方面,协会重点实施了十项活动:
1、校园交流: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的各类协会和学校就业中心等定期联系,相互派人参加学术活动,进行跨校交流与沟通。每周/月召开协会内部的例会和管理案例讨论。组织了人民银行总行行长、香港投资家等行业高管来校演讲或开展管理沙龙,增进会员和本校大学生对管理实践的认知。利用寒暑假,组织会员开展了企业行业市场调查,使大学生直接面向社会和企业,增进了会员对调查行业的深层了解,同时,增加了会员的个人收入。多次开展了为知名企业进行校园人才招聘和商品校园营销等商务活动,直接体验了企业管理技能。积极寻求企业赞助,设立了协会篮球队,开展了北京高校间的跨校篮球比赛和学术讨论,架起了大学之间交流和联系的桥梁。
2、管理研究:与《中国产经新闻》等报纸/杂志、网站协调,开设“企业家管理”专栏,与新闻媒体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主动与政府协会组织、国家部委等进行沟通,搭建管理实践与学术交流的载体。2005年11月,在全国10所著名高校组织了《哈佛商业评论》管理案例大赛,这一重要赛事先后被MBA、新浪网、暨南大学、北京大学等网站和报刊转载,提升了协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3、内部交流:开设了协会内部“企业管理”等论坛,建立了协会网站,开展了对海尔、联想等知名企业的管理研究。设立了交流信箱,实现了会员间管理交流与跨学科研讨。协会内部各部门、部门内部会员间每月开展了球赛、爬香山、逛植物园,以及到外地高校开展管理探讨等交流。
4、企业互动:邀请了星巴克、飞利浦、微软、联想、搜房网等知名企业高层和往届校友来校,举办房地产、金融等行业沙龙,面对面展开专题研讨、交流和互动,探索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5、高层演讲:设立了名企、名人参与的管理论坛,邀请企业高层来校演讲、对话。对会员进行了实战演练,制定和实施会员企业管理演讲比赛,培养会员脑(管理思考)、嘴(表达交流、演讲)、写(文字阐述能力)、腿(健康的体格)的“四个能力”。
6、参观/实践:有计划的组织会员到浙江等生产、管理咨询和投资类企业参观实习,现场座谈,观摩企业管理和生产流程。利用协会和学校等平台,先后安排会员实习38人次,探索建立企业实习基地,以及未来可能就业的目标单位,努力解决会员实习和就业等现实问题。创立并组织了为北京时代光华有限公司撰写有声管理图书的社会实践,先后完成《海尔经验》、《盛大之谜》、《通用经营之道》等26本管理书籍,共计78万字,出版并向企业经理人发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7、咨询培训:利用人大综合学科优势,积极拓展企业培训渠道,先后组织了电力、石油、商业等管理咨询时间,开展社会实践与协会创收。强化协会管理层选拔与考核,努力建立高水准的管理团队,以协会的整体优势,拓展管理咨询项目,实践与创收并举。
8、筹措经费:举办英语培训、企业形象推介等有偿讲座和校园营销,开展了报纸/杂志等专题访谈,积极开展企业冠名赞助、企业校园招聘代理等活动,努力为协会提供必要的活动经费,同时锻炼会员的商务谈判能力。
9、资源整合:明确分工,强化考核,及时整理各界会员、校内各管理机构、各合作单位、各合作企业资源,积极拓展新的外部企业、行业协会、国家部委等单位资源,及时归档,有效维护,完整传递和正确引导。聘请了彭剑锋、杨杜等知名教授,聘请北京汇源果汁、会计师事务所等企业高管,以及《〈中国产经〉社长级高管为协会顾问,向江浙地区12位中小企业家颁发了荣誉会员证书,积极整合、开发各届会员、顾问、会员单位和合作企业资源,使其最大限度的支持协会发展,帮助会员解决实习、就业及未来事业发展等实际问题,构建事业合作的伙伴。
10、品牌/使命:以协会为载体,进行战略规划、品牌打造的实践,利用协会网站等渠道,逐步打造协会品牌形象,完成协会的使命。确立了建立全国高校企业管理联盟的宏伟计划,,制定了各届协会战略发展计划,稳步在全国著名高校建立企业管理联盟,做大做强企业管理的平台,试行协会运作的商业化,整合全国名校资源,构建协会会员和合作伙伴事业合作的平台。
三、制约高校社团实践活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从目前中国高校社团管理实践的一般经验看,由于受到内外部诸多因素的制约,其实践的效果不够理想,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如下:
1.  高校领导对社团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
据对“2005年全国高校风云人物投票”选举情况看,参与评比的122个候选人来自全国近百所学校,这些候选人负责的协会活动比较简单,层次低,很多是大学本科生,工作成绩也不多,同时,高校社团的参与度不够,在参与评选的122个候选人中,几乎见不到全国排名前列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见表3-1,2005中国高校社团“风云人物”投票排行榜[4]),也很少见到各省重点高校,而这些高校实际上社团活动是非常踊跃的,这在侧面反映了相当一部分高校社团管理者对社团工作重视程度普遍不够,高校社团评比工作显得没有权威性。同时,据对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地的高校社团访谈得知,高校社团普遍存在着人员松散、没有场地、没有资金、没有专业指导教师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社团的实践性探索[5]

当前排名
得票总数
姓 名
所在学校
1
5930532
窦晓辉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2
5581130
赵阳
东北电力大学
3
3337493
许智峰
扬州大学
4
3012981
李祖国
扬州大学
5
1529781
郭晓雅
聊城大学
6
1406747
王娜
武汉理工大学
7
1350161
韩冉
东北电力大学
8
1298187
沈玲玲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9
1273490
周一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
10
1108506
段富银
扬州大学

表3-1  2005中国高校社团“风云人物”投票排行榜
共青团、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社团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党委要把加强和改进学校社团工作作为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整个工作计划中。学校团委要在党委领导下,切实承担起对社团的指导和日常管理工作……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6]”。这表明党和政府已经把高校社团的健康发展纳入了高校党委和团委的重要工作内容。因此,解决高校社团发展的关键在领导,这就需要教育部、高校党委、高校团委真正把社团工作作为解决大学生学习、情感和就业问题的重要通道,在政策倾斜、人力配备、资金支持、领导重视等方面多管齐下,鼓励高校社团参与社会实践,推动高校社团的全面发展。
2.  协会管理的稳定性问题
高校社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没有企业法人资格,管理中的强制权相对弱化,会员学历层次高,独立意识强,部分会员的责任心不强,存在投机心理,管理难度大。
优秀的社团文化是社团管理的高级工具,是社团无形资产和社会公信力的主要体现,是社团组织实现战略目标的基本保证,也是解决协会稳定发展的基石。为此,协会从强化社团文化入手,设计了协会LOGOL,制定了协会行为规范,概括了协会的宗旨、使命和战略目标,使全体会员有了行动的方向。同时,严格筛选新加入的会员,组织新会员系统学习协会章程,严格执行协会章程,倡导会员精读《一分钟经理人》、《没有任何借口》、《个人的管理》、《绩效管理》(德鲁克)四本管理名著,领会其中的管理精髓。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步建立协会具有执行力和创新力的“组织文化”。另外,划分了协会“三种人”:找死的人、等死的人和怕死的人(见下表3-2 ,协会“三种人”划分)。协会鼓励会员成为第一类人(找死的人),积极推动第二类人(等死的人)成为第一类人,鼓励第三类人(怕死的人)成为第一、二类人,对于无法成为第一、二类人的会员,协会有计划地予以淘汰。协会重点选拔第一、二类人成为各级管理者。

 “三种人”分类
具体描述
找死的人
敢于创新,主动挑战、高度认同协会章程的人,协会鼓励这种人。
等死的人
缺少创新精神,但是执行力强的人,协会鼓励这种人发展成为“找死的人”。
怕死的人
缺少创新,得过且过,也不做事的会员,协会鼓励这种人成为“等死”或“找死”的人,并淘汰这种人。

表3-2  协会“三种人”划分(资料来源:自制表格)
在会员的选拔和管理方面,协会遵从企业管理的理念,实行了KPI指标考核,设计了职位说明书,明确了各职位责任和条件,严格进行选拔。同时,贯彻协会发展的规模效益原理,重在会员质量,不盲目追求数量,经过科学评估,确定了各届协会总人数、有效人数、男女比例,各学历层次机构,以及各部门具体任务和考核标准,量化到人到岗,保证了协会的组织建设。对特殊的岗位,如:网络管理员,协会单独出台了招聘办法和管理要求,确保特殊岗位的特殊资格要求。
对于管理层的选拔,协会也进行了大胆创新,模拟企业运作,吸收先进企业的经验,创新性的提出“新五力模型”:认同力、创新力、绩效力、领导力和执行力,作为协会选拔领导干部的标准(如下表:3-3新五力模型”):

“新五力模型”内容
内容描述
认同力
认同和执行协会章程,贯彻协会宗旨
创新力
为协会拓展企业合作单位、创新实践形式,搭建合作单位
绩效力
在稳定会员、建立实践联盟、创收方面有明显的成绩
领导力
会员稳定率达85%以上,沟通到达率90%以上,能完成分管的活动目标
执行力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下属执行任务比率达到90%以上

  表3-3   协会管理层选拔“新五力模型”标准(资料来源:自制)    
为强化协会的有限度[7]的绩效导向,协会制定了详细的考核细则,对协会长期没有贡献(缺乏奉献行为、部门职责履行不力、企业管理交流和创收无明显成效、不能提供会员实习和就业渠道等)、工作拖拉、推诿扯皮、管理混乱、活动参与率低、部门会员流失率高、缺少团队精神的,经部门或协会1/3以上会员、会长提出,经协会常务委员会讨论表决,对部长/副会长予以戒勉或调整。年度中间,工作出现重大失误或不能正常承担岗位职责的,经协会常务委员研究,予以调整或撤换。
3.协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1998年9月25日国务院第8次常务会议通过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明确规定,社会团体不得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同时,高效的学生社团管理办法规定了高校社团不具有法人资格,这使得社团难以与企业开展平等和正常的商务合作,社团的社会实践活动受到严重影响,协会内部物质激励机制难以落实,由此导致协会品牌树立、管理实践平台提升都受到极大的制约,这不利于协会整合社会资源,不利于协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多数高校社会团体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没有费用或费用很少、学校实际支持少、人员不稳定等困难,其健康发展难以保证。
为了解决协会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国人民大学企业管理协会积极沟通学校就业中心和校团委,与之建立了密切的业务合作关系。协会组织的专家讲座、行业沙龙,尽力和学院、学校就业中心的工作结合起来,密切合作,费用由学校或学院提供,协会主要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共同承办相关活动。这样,既解决了活动费用和场地问题,又为学校增加了外部合作的资源。
为解决协会外部资源不足和管理层不稳定问题,协会搭建了类似公司治理结构的组织体系,把聘请的企业、大学教授和新闻媒体等总经理/高层纳入顾问委员会管理,把已参加工作的往届会员纳入了顾卫委员会的管理体系内,通过在校会员和顾问委员会的良性互动,挖掘顾问委员会资源,稳妥增加和调整顾问名单,积极探索“企业冠名”、“大型活动企业赞助”等创收途径,获得必要的经费来源,整合会员实习和就业的渠道。往届离校的会员,经本人申请,可作为协会荣誉会员,荣誉会员要对协会提供各种资源和外部支持,关心协会的发展。
为了监督协会管理层的工作绩效,协会建立完善了协会体系内的监督约束机制,实行了顾卫委员会对协会的责任目标考核。通过下达本届主要考核指标,定期监测指标完成程度,督促各届管理层实现协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对本届协会长期存在重大工作失误或影响协会发展的重大苗头的,顾问委员会有权要求协会限期纠正。拒不纠正或整改无效的,有权提出撤销协会现任会长的职务或降职使用。
为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协会制定了创收考核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协会会员、企业界高管和对协会做出积极贡献的社会人士、学校教授或行政领导,聘任他们担任协会顾问或优秀会员。
4.协会的商业化问题
 高校社团由于受到管理章程的制约,目前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化,这就使得管理实践、社会交流的范围难以拓宽。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教育部和高校政策层面的支持,需要渐进的变革时间,需要高校社团的游说和争取政策。
基于目前的政策条件,高校社团在社会实践性方面可以实行“曲线救国”的策略,通过和实体公司/企业或政府合作,以合作单位为平台,高校协会出“人力资本”,双方建立一定的奖励机制,完成高校社团“初级阶段”的有偿商务活动,达成战略合作的机制,从而逐步解决协会的商业化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企业管理协会在商业化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首先实行了预算制管理,分设会计、出纳负责经费管理,按照公司化运作思路,定期编制费用的收入和支出预算,定期下达指标,定期考核和管理。积极联系企业,建立长期合作的费用支持体系。协会内部实行创收鼓励考核管理,对部门和个人实现的创收,给与一定比例的返还奖励,用于部门或个人活动。为协会创收做出特殊贡献的,单独奖励并升职。2004-2005年,协会通过与教育、管理咨询、生产企业等多渠道的合作,先后为协会和会员获得费用、工资性报酬约15万元,保证了协会日常活动,增加了会员个人收入。目前,协会正在积极创新和模拟公司化运行的新思路,力图在协会商业化运作方面有大的突破。
为提升协会的品牌形象,建立了协会宣传责任制,明确了主要的牵头部门,各部门通力合作。成立了由北京汇源果汁赞助的协会篮球队,积极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进行篮球友谊赛,以球会友,传递友谊。筹集了部分活动经费,开通了协会宣传网站,积极联系企业管理咨询、行业市场调查、企业招聘、会员就业等实践渠道,为协会创收和会员就业提供积极的帮助。同时,制定出中长期发展规划,下达执行。2007年度首批推动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上海复旦大学等高校建立企业管理协会类社团,在此基础上,成立“全国高校企业管理联盟”,从而拓宽全国高校企业管理协会会员单位覆盖面,逐步把各高校大学生、教授资源、校友资源、当地企业和政府资源全部纳入合作体系,为将来建立各高校、协会会员、会员和合作单位间的多层次紧密合作积累宝贵的经验,不断提升协会在全国高校的影响力和品牌,进一步搭建协会会员与合作单位间事业合作的良好平台。
 
 
本文发表于2006年。
 
 
参考文献:
1. 石向实:《当代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现状调查》[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3)。
2. 唐康:《大学生活之我见》[M],世界图书出版社,1999.9。
3. 朱延华:《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语境下的学生社团发展》[J],青年探索,2006。6,p.33.
4. 郑金州:《教育文化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第一版。
5. 毕监武:《社团革命》[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


[1] 资料来源:宋之帅,“大学生社团是高校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8,第61页
[2] 湖南科技大学的刘龙洲在《大学生社团问题探析》(《理工高教研究》2004年第1期)文章中,把高校社团划分为:政治类、学术类、文化类、艺术类、体育类、商业类、服务类七类,本文采用了中国人民大学对高校社团的分类方法。
[3] 备注:笔者在2005-2006年做过高校社团的抽样问卷调查和网络调查,这里是调查分析的数据。
[5] 资料来源:李文阁,对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几点思考,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3 :20-21。
[6] 资料来源:江卫平,对发挥学生社团作用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思考,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177-188页
[7] 注释:“有限度”指协会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但是必须有一定的资金来源,有商业化经营的理念和实际行动。这里的尺度是以协会经费能够满足活动基本需求为前提。
 
返回>>
站内地图 | 联系我们 | 会员申请 | 友情链接  

企业管理协会官网:www.rucema.com

企业管理协会微信:rucema  和  rdglpl